首页 资讯 正文

百余年前北京孩子的游戏,你玩过几个?这个游戏最受欢迎

体育正文 99 0

百余年前北京孩子的游戏,你玩过几个?这个游戏最受欢迎

百余年前北京孩子的游戏,你玩过几个?这个游戏最受欢迎

儿童节带孩子玩什么?现代人的(de)(de)选择太多了,游乐场、海洋馆、水上乐园、博物馆应有尽有。如果没有时间(shíjiān)外出,也(yě)可以随意挑选新奇的玩具、绘本当礼物。晚清时期可没有这么丰富的选择,彼时的童年生活有哪些乐趣呢?今天,让我们跟随何德兰(délán)的文字记述和相机镜头,一窥其中的点点滴滴。

何德兰(Isaac Taylor Headland)是美国美以(měiyǐ)美会传教士,1890年来华后担任汇文书院教习。他在北京工作生活近20年之久,一方面与达官贵族来往颇多,曾多次(céngduōcì)为光绪皇帝翻译(fānyì)并提供西方书籍,其夫人则是慈禧太后及清朝(qīngcháo)众多达官贵妇的家庭医生;另一方面,又(yòu)特别关注北京儿童的生活,学生们课余时玩的游戏,大街上嬉戏玩乐的孩童(háitóng),中国(zhōngguó)保姆给孩子们哼唱的歌谣,都是他观察的对象。

母亲或保姆捏(niē)着小孩儿的手指,唱一首关于手指的儿歌。

100多年前的中国,内忧外患,饱受欺凌,但何德兰(délán)发现,孩子们的生活并不寂寞乏味。街头儿童口中总有唱不尽(bùjìn)的儿歌(érgē),比如《小耗子上灯台》:

小耗子,上灯台,偷油吃,下不来,哭着(zhe)闹着叫奶奶,奶奶赶集还在外。小耗子急得直挠腮,急中生智把头(bǎtóu)拍。卷成小球滚下来,摇摇晃晃(yáoyáohuànghuǎng)逃得快。

这首时至今日仍被传唱的儿歌(érgē)(版本各异(gèyì)),被何德兰在《中国的男孩女孩》一书中(yīshūzhōng)毫不吝啬地赞美,“比那首英语国家的儿歌《杰克和吉尔》更值得向人们推荐”。

何德兰特别调查了老北京孩子们所玩的游戏,他发现(fāxiàn)这是“一座(yīzuò)迄今为止还没有被人发现的宝藏”,游戏的种类多到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种。孩子们凑在胡同口,只用木棍、石块、头顶的辫子(biànzi)等简单的道具,甚至什么也不用(bùyòng),都可以玩得兴奋不已、笑声不断。

猫捉(zhuō)老鼠、老鹰捉小鸡、击方块、找金子、跑马(pǎomǎ)城……这些现在听来或(huò)熟悉或陌生的游戏,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(wúqióngwújìn)的快乐。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是“剥蛇皮”。听名字有点瘆人,其实很考验小伙伴之间的默契程度。

孩子们在玩(wán)一种竞猜游戏,何德兰没有详细描述这种游戏的玩法,但孩子们玩起来热情(rèqíng)非常高。

“猫(māo)捉老鼠”的游戏中,需要一个(yígè)孩子当猫,一个当老鼠,其余孩子围成一圈,老鼠在圈里,猫在圈外,猫要尽力把老鼠吃掉。

冲撞人墙的“跑马城(chéng)”游戏。

孩子(háizi)(háizi)们排队站成一条直线,身体前倾(qiánqīng),一只手从胯下伸到屁股后,抓住(zhuāzhù)后面那个孩子的手,一只手抓住前面孩子的手,彼此连接形成“人链”。接着,所有人开始倒退着走,最后面的那个孩子最先躺下来,他前面的孩子跨(kuà)过他,继续后退,也躺下来。就(jiù)这样进行下去,躺在(zài)地上的孩子正好(zhènghǎo)头脚相接,而手则一直紧拉着不放,这样组成一条直线。接着,最后一个躺下的孩子又站起来,他还要跨在仍然躺在地上的孩子上方,其他孩子按顺序慢慢站立,直到所有的孩子都站直,松开手,游戏结束。

“剥蛇皮”,孩子们最(zuì)喜欢的游戏之一。

在习惯了(le)玩手机的现代孩子看来,这个游戏似乎太简单了,但何德兰却看到孩子们玩起来“高兴得一蹦(bèng)三尺高”。

和现代孩子一样(yīyàng),清末的孩子们也有(yǒu)玩(wán)具。虽然没有奥特曼、变形金刚、芭比娃娃,但(dàn)在孩子们眼中,玩具一点儿不贫乏。空竹、陀螺、风车、羊拐、泥人、兔儿爷、拨浪鼓、走马灯、黏土做的哨子、木头和黏土制成的玩具车,中国官员的家里还有给孩子玩的成套积木,积木可以(kěyǐ)拼出“凿壁借光”“李白捉月”等典故的图形……

用锡、木头、黏土制成的(de)玩具车。

中国官员的儿子向何德兰展示(zhǎnshì)用积木拼出的龙马

积木摆出(bǎichū)的“凿壁借光”图形

积木摆出的“李白捉月”图形(túxíng)

老北京街头的马戏和杂耍表演也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。何德兰经常(jīngcháng)看见艺人挑着扁担或拉着大车走街串巷,在孩子们(men)聚集的地方撂地表演。孩子们看节目看出了(le)很多门道,他们知道(zhīdào)每一个动作的难度系数。看狗熊翻跟头,他们兴味索然,因为太容易了;当(dāng)狗熊站立,用爪子来回转动将近两米长的大刀,他们才开始喝彩:“太棒了!”“真是不容易啊(a)!”

老(lǎo)北京街头的马戏和杂耍表演很受孩子们欢迎。图为耍狗熊表演。

街头的魔术(móshù)表演者不停地从大桶中变出美味大菜。

童真与乐趣之外,何德兰还注意到了普通儿童生活中令人心酸的(de)一面。有一首(yīshǒu)儿歌《小秃儿》这样唱:

小秃儿咧咧咧,南边儿打水是你爹,你爹戴着红(hóng)缨帽,你妈穿着乍板儿鞋,走(zǒu)一步趿拉拉,十个脚趾头露着仨。

如果穷人家的孩子生病了(le),那就更不(bù)幸了。他(她)只能躺在(zài)硬邦邦的炕上,听天由命。“他吃的东西很粗糙,对一个生病的小孩的胃来说很不适宜。给他看病的大夫可能会很仁慈、和善,但医术不一定高明。”有一首(yīshǒu)儿歌唱的就是这种情况:

小女病得重,请来一郎中。郎中把药开,药方真奇怪(qíguài)。蚊子(wénzi)肝,跳蚤心,苍蝇翅膀做药引。

100多年后的今天,孩子们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。衣食无忧(yīshíwúyōu)的童年里(lǐ),精致奇巧的玩具取代了朴拙(pǔzhuō)简单的玩意儿,层出不穷的益智游戏取代了街头巷尾的嬉闹,但不管是哪个年代,孩子们玩乐时的童趣大抵是相通(xiāngtōng)的。

女孩们喜欢玩“找金子”的(de)游戏,“金子”其实是一堆卵石,击中(jīzhòng)卵石最多的人是赢家。

女孩们玩的(de)游戏“牛尾巴”,有点像(yǒudiǎnxiàng)老鹰捉小鸡,但加入了更多的对话。

来源(láiyuán):北京日报旧京图说

作者:张永炳、高一丁(yīdīng)

百余年前北京孩子的游戏,你玩过几个?这个游戏最受欢迎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